【抗疫纪实】筑起钢铁防线!宁医大总院医护人员用白衣当战袍!

发布人:宣传统战科 作者: 图片: 文章来源:宁夏日报 点击率:

多少个深夜,把孩子留给家人,把患者留给自己,奋战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耳朵上、双眼下,被口罩、护目镜勒出血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近6000名医护人员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用白衣当战袍,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带给别人,在宁夏和湖北两地筑起了一道道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强防线。

 

“家”里,他们竭尽全力筑起一道钢铁防线

从发现第一例确诊患者到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一大批留守在“家”的医护人员,恪尽职守、无怨无悔,严控疫情蔓延。

疫情发生以来,该院动员全院医疗力量,优化诊治流程,科学调配资源,联防联控,严防死守,确保患者得到科学有效救治。

从1月26日该院设立预检分诊至今,每天都看到该院团委书记杨晓燕在预检分诊处忙碌的身影。医院的9个预检分诊是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道防线,而杨晓燕是统筹协调、构筑这道防线的一员。

疫情发生后,我区规定在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作为4家自治区级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之一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当即广发“英雄帖”,招募预检分诊志愿者。

“没有报酬,且耽误休息时间,但是报名的人络绎不绝。”杨晓燕说,第一天,她就收到了350名志愿者的报名申请。当晚,杨晓燕连夜制定工作方案,将志愿者编制成组,并四处协调测温仪、帐篷等设备。

经过2天的紧急培训和组织,1月28日,志愿者们正式“上岗”。杨晓燕告诉记者,志愿者很辛苦,他们往往是刚在科室上完班,顾不上吃饭,匆匆赶到预检分诊处继续值守。“担心大家身体受不了,我们规定6个小时一轮班,但不少志愿者上完一班又跑到另一处帮忙。”

截至目前,该院有志愿者1449名,他们默默坚守在预检分诊处,用心守护了第一道防线,确保疫情排查“不漏一人”。

预检分诊的后方,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连续工作35天,该院感染疾病科护士长关玉华和同事累计接诊1828名患者。帮患者吸痰、喂药,护理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年过半百的她照顾着许多比她年龄小的患者。

“差不多了,这些活儿交给我来干。”这是关玉华常对其他护士说的话。在她看来,少一个人接触就少一份风险,心疼姐妹们的她,经常主动留下来做完剩下的工作,为年轻人树起榜样。

不久前,35岁马荣华(化名)住进感染疾病科留院观察。住院后不久,马荣华开始焦虑不安,不时向护士抱怨,甚至抵触治疗。每次查房,关玉华都会格外关注马荣华的情况,听她倾诉、为她加油鼓劲,甚至询问记录饭菜是否合口、室内温度是否合适等细节。

付出一腔情,换来一片心。一天,马荣华对关玉华说出了体己话:“护士长,我想通了,我要好好配合治疗,有你们在,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我们将视线转向战疫的核心区。

宁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周玮临危受命,担起诊疗专家组组长的重任,从此,他再也没有睡过一个整觉。

1月27日,周玮接到一家地市级医院打来的电话,当地发现1名疑似病例,但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按照当时的诊疗方案,两次阴性就可以排除新冠肺炎。但看到患者的资料后,周玮的神经高度紧张起来:这名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新冠肺炎一样,且有流行病学暴露史。‌‌‌

他当即建议:“高度疑似,‌不但不能排除,‌‌还要重点关注,建议按确诊病例进行管理。”

此后几天,这名患者的特殊情况让周玮忧心不已:“此类患者排除后解除隔离,就会变成行走的传染源。此外如果不对疑似患者及时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很有可能延误治疗。”对此,周玮建议在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之间,‌‌增加临床诊断病例‌‌,并设置严格的标准。1月31日,自治区卫健委通过周玮的建议。此时,宁夏在全国最先执行“增加临床诊断病例”做法,通过早干预治疗,有效避免了重型患者发展为危重型。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该院共派出5名资深专家,进驻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全程参与所有患者的救治。同时调配17名医护人员,到银川市临时急救医院支援。

这个冬天,因为有爱,不再寒冷。

 

“家”外,他们无惧生死诠释大爱无疆

这是一次请战,20个不约而同按下的手印,义无反顾选择逆行,驰援武汉。

有人说:“不是觉得自己多么高尚,在战疫面前,每个人都是战士,不上战场就不是合格的士兵。”

1月28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名医护人员作为宁夏第一批援助湖北抗疫医疗队成员星夜出征,吹响了该院支援湖北的冲锋号。第一批20人、第二批37人……截至目前,该院累计派出147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

越是病毒肆虐的地方,越是亟需优质医疗资源。

“我们把最好的救治资源都拿出来了!”该院有关负责人说,为了支援湖北,他们精锐尽处,还派出号称医疗队伍中的“特种部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宁夏)驰援武汉,除派出38名医护人员,随行还有特种车辆8辆,物资运输车2辆,携带防护用品及医疗救援物资、器材近200余箱。这是该救援队自2019年12月完成国家卫健委验收以来,首次执行救援任务。

2月9日,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宁夏)队员杨生平到达方舱医院的第一天,这天,他耗时2个小时,前后做20多分钟心肺复苏,用两次电除颤,将1名血氧饱和度低于80%的心跳骤停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抢救前,杨生平连着5个小时没有上厕所,由于尿憋尿急,以至于抢救按压时手上没劲儿。

紧要关头,救人至上!为了保证尽最大能力救援,杨生平尿湿了裤子。

尽管这次抢救经历有些“丢人”,却是杨生平从业19年来最引以为豪的一次:“2月9日是方舱医院收治患者的第一天,救回1名患者,也就让其他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2月23日,本是患者王强(化名)出院的日子。可是他却申请延迟一天出院。为的是见“恩人”一面。见到宁夏第二批援助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张曹,王强坚持要添加张曹的微信,再三叮嘱张曹,离开武汉前一定要通知自己,他要请张曹喝酒。

两周前,患有新冠肺炎的父母相继离世,让王强几近绝望。不与病友说话、时常躲在被窝哭泣,王强的异常让张曹对他格外关注。每天负责144名患者、忙得脚不沾地的张曹,每次查房后刻意陪王强多聊一会儿天,帮他分析病情,并根据身体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在药物治疗外加心理干预下,王强渐渐有所好转。

一天,给王强做完心理辅导的张曹准备走出病房,被王强用两根手指轻轻拉住衣袖,王强笑着说:“兄弟,本想抱抱你,现在却不是时候。你们不远千里,冒着危险来照顾我们,宁夏队,好样的!”

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曹感到了一股强大的暖流涌入心田。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向全院医护人员发出支援湖北的集结令后,80%的医护人员填写了请战书。得知我区将派出第一支队伍支援湖北抗疫,该院医务处处长卜阳当即申请“参战”,无奈医院有诸多事宜需要他协调、安排。

“医务处就是医院的‘总管家’,既承担着医疗质量管理,又肩负了医疗安全的使命。”在卜阳看来,优化治疗流程、预防院内感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他加班加点,制定特殊时期的医疗、护理、保障等制度,规范治疗流程,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施治的办法。同时健全专家会诊制度,对疑似、危重和难以界定的病情,通过专家会诊提出治疗方案。

连轴工作多日,安排妥“家”里的事后,2月20日,卜阳跟随宁夏第五批援助湖北抗疫医疗队,如愿踏上支援征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147名披着白色战袍的战士,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诠释“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得到湖北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

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白衣勇士冲锋在前。广大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在最危险的地方展现出崇高的精神品质。

采访中,记者问医护人员,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关玉华想把住在养老院、患有脑梗的母亲接到身边,给母亲洗澡、理发,陪她晒太阳;杨晓燕要等在湖北开展医疗救援的丈夫回来,一起陪着儿子美美玩一天;连续工作30多天的杨生平,希望四处走一走,体验市井生活,嗅一嗅春的气息……

春天已来,静待花开。

让我们向每一位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致敬!

分享:


上一篇:【抗疫先锋】记放射科主任陈兵
下一篇:不辱使命 坚定逆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