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际 护 士 节
5月12日是第108个国际护士节,说到护士,很多人对这个职业的印象就是打针发药,收拾病房,似乎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是医生的跟班和附属。
但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一些具备高层次专业技能的护士正在崛起,她们掌握着独一无二的高精尖技术,有属于自己的门诊甚至操作室,在医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还有些护士在工作中勤于钻研,动脑筋搞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她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特技能让护士二字有了更耀眼的光辉,打破了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固有印象。
今年的护士节
她们不想再提工作多苦多累
而是展现白衣天使
高端、硬核的另一面
伤口/造口专科门诊
这里的专家是护士
吴越香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科门诊负责人,她每天在位于门诊楼四楼的诊室坐诊。她还有一个身份:国际造口治疗师、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这个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科门诊,是宁夏第一个由护理专家坐诊的专科门诊。
在这里,和吴越香一样取得国际资质的伤口/造口治疗师共有4名,他们都是护士,每天为患者提供伤口、造口护理服务和门诊咨询服务。
护士为患者处理伤口

“我们主要处理那种慢性的长不好的伤口,例如术后伤口不愈、慢性感染性伤口、糖尿病足等,治疗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也是我们的专长。”吴越香说。
从普通护士到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吴越香的职业突破点发生在2007年,当时造口治疗师还是一个新兴领域,国内只有两家学校有培训班,医院选派她去学这门技术,吴越香成为全国第96位取得资质的伤口/造口治疗师。
学成归来后,宁医大总院开设了全区第一个伤口/造口专科门诊,由吴越香坐诊开展工作,第一年的门诊量约3000人次,一年之后门诊就火起来了,年门诊量逐渐上升至11000人次,一个房间已经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医院又将空间扩大了两倍,分为清洁换药区、感染及污染换药区,造口治疗师也增到4名。“也许你没听说过这个门诊,其实一点都不冷门,每天都有八九十个人来这儿就诊呢!”

2016年,一个因严重静脉曲张导致下肢血管溃疡的老爷子独自来到了伤口/造口门诊,向吴越香寻求帮助。老人腿全烂了,这么严重的老烂腿一般是需要住院治疗的,但老人经济窘迫,坚持要在门诊治疗。于是吴越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每天一点一点帮老人清理坏死组织,上药包扎,小心翼翼地护理了一个多月,老人的腿完全康复了。
近年来,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伤口/造口专科门诊开始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以造口治疗师为基础,联合骨科、结直肠外科、胃肠外科等医师共同参与讨论特殊或疑难伤口、造口病例的具体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措施,打了不少漂亮的保卫战。
PICC门诊
专治各种输液难
梁媛媛是宁医大总院PICC门诊的专科护士,在这个位于门诊2楼的小操作间里,她可不是给医生打下手的,而是披挂上阵的术者。
PICC是一项完全由专科护士来操作的高精尖穿刺置管技术。一些特殊患者需要长期输注营养制品,频繁扎针比较痛苦。这个时候PICC就有用武之地了,专科护士从患者外周静脉将一个可在体内长期滞留的管子深入到右心房上方的上腔静脉,来保证病人的输液,防止反复穿刺和药物对病人血管的损伤。
这项技术2012年才首次引入宁夏,对操作者有极高的技术要求,梁媛媛就是宁夏首批学会这项技能的专科护士之一。宁医大总院在这一年开设了全区首家PICC专科门诊,梁媛媛和另外两名护士挑起了大梁,在新的护理领域大展身手。“管子可以在体内留置一年,但每7天要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更换导管的输液接头和贴膜。”梁媛媛说。
梁媛媛为即将接受化疗的患者进行置管
2016年,一位全身大面积烧伤的患者需要长期输液,但他的烧伤面积达96%,多次植皮后皮肤上全是硬节,想扎针无处下手。梁媛媛受邀前去会诊,她评估后也有点犯怵,这么硬的皮肤,置管过程中针和管子都有可能会断。但她没有退缩,“我们必须为患者解决问题,否则患者每天反复扎针,将会非常痛苦。”凭借精湛的技术,梁媛媛在皮肤相对比较松软的位置选择了血管,扎了2针便成功置管。“这是一次突破,宁夏首例烧伤患者PICC置管成功,我们在参加西北六省区案例汇报大赛时,外省的老师都对这个案例评价很高。”
截至目前,PICC门诊置管患者中年龄最小者仅4个月,年龄最大者97岁,每一次挑战这样高难度的病例,护士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她们都克服了,门诊成立8年来,保持着100%置管成功率的骄人成绩。
珠链动态分割线
//
被护士耽误的“发明家”
//
郭淑萍是宁医大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护士长,提起她,用“硬核”二字去形容最恰当不过。这种硬不仅体现在专业素养上,更体现在那些数不清的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上,为了降低患者的痛苦,提升护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她发明了关节固定装置、新式胸带等舒适型临床医疗器械和工具,并取得了专利,在此基础上她带领团队做科研出文章,几乎每年都能斩获新技术新业务奖。

A
发明新型胸带免费给患者使用
做了开胸手术的患者伤口比较大,身上带的管子也比较多,需要用胸带把胸壁固定住,以减少疼痛,促进伤口的愈合。传统的胸带就是一块棉布多头带,紧紧地绑在患者身上,把引流管等各种管线都裹在里面。为了让患者更舒服些,郭淑萍决定自己发明个新型的胸带,在她的设想中,这个新型胸带要有足够的压力,能够起到固定胸壁的作用,同时要把引流管暴露出来,方便护士随时观察,还要舒服。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她终于有了成型的方案,郭淑萍草拟了设计图,找了一位裁缝师傅按自己的想法缝制胸带,近20天的时间里,郭淑萍每天不停地和裁缝沟通,终于有了第一代成品。成品的样子像一个小马甲,胸带材料有弹性,不影响病人的呼吸,而且把引流管的地方留了出来,观察伤口非常方便,她将这些成品拿到病房免费给患者使用,效果非常好。后来,她又积极收集患者的反馈,不断改进新式胸带的设计。如今这款新式胸带已经改进到第四版了,她先后制作了40多件成品,都是自己筹集的资金,免费提供给患者使用。在医院的支持和帮助下,郭淑萍为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她希望这个小小的产品能够大范围推广开来,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B
集体智慧催生的小发明还有很多
在郭淑萍的带动下,心血管外科整个护理团队形成了提升服务、创新技术的氛围,大家都很喜欢动脑筋,以改善患者体验为出发点,发挥集体智慧,催生了很多实用的小妙招、小发明。比如一个简单输液架,他们会想办法改造成带轮子、带支撑板的架子,患者想溜达的时候,推着就走了,走累了还可以把输液架当凳子坐下,非常方便。
2018年,郭淑萍团队发明了一个胸穿椅,她说,以前医生给病人做胸穿时,病人就坐在一个普通的椅子上,没有支撑点,坐久了病人非常难受。护理团队于是开动脑筋,自己发明了一个专门做胸穿的椅子,病人的胳膊、腿、下颌都有了支撑点,不会很累,而且能够把患者的胸廓完全拉开,医生操作也更方便了。记者了解到,目前郭淑萍个人已经申报了4项新技术新业务,没申报的项目还有10多项。